用象牙劈成的毫米白丝,编制成一把薄如蝉翼柔软如丝的手工艺扇品。像这样罕见的民间技艺,因缺少文字记载和人员传承,正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。象牙劈丝技艺,目前能找到的熟练掌握此项高难度技艺的,仅闸北区的陈海龙一根“独苗”。
记者从闸北区文化馆了解到,目前,包括象牙劈丝、石担石锁等4项技艺,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。
自行研制失传工艺
象牙劈丝技术在清代已相当成熟,祝京兆所著《野记》中已有明确记载:“凡象牙齿中,悉是逐条纵攒于内,用法煮软,牙逐条抽出之,柔韧如丝,以织为席。”即用特殊技艺将象牙劈成厚薄均匀的丝状,并用特殊合成药水,将泡好的象牙劈丝,进行打磨编制成各种工艺制品。
该技艺从清代中期发源于广州,传到上海后,牙刻则以精细、多层次的深高浮雕和小件人物著称。由于工序繁复及造价昂贵,清雍正皇帝曾三令五申下令停止制作,以致这项技术从编象牙席到使用在团扇等小器物的编织中逐渐消失。
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,当时任职长江刻字社的技师陈海龙,开始对象牙劈丝产生浓厚的兴趣。经过长时间的钻研,在没有任何技术指导及资料参考的情况下,成功地在上世纪90年代研究出了劈丝工艺,其所雕刻的龙华古塔、宝船等作品,曾分别被故宫博物馆收藏,并被给予“技术超越前人,可谓一项客观的创举”的高度评价。
民间绝活后继乏人
多年创作的作品中,陈海龙最为珍藏的是一把利用象牙劈丝技艺制作而成的团扇。这把扇子的扇面是用宽0.8毫米,薄不足5丝的牙丝编制而成的,扇面重手柄托向上嵌有本色象牙浮雕牡丹、蝴蝶图案,工艺令人叫绝。其作品“象牙微雕鸟笼”直径仅3毫米的镂空雕刻,已被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,在国内也属一绝。
记者从闸北区文化馆了解到,陈海龙自创的劈丝技术,所劈牙丝不经磨制处理也能达到光润细腻的质地,且处理后的牙丝柔韧适度大大超越前人,通过化学处理后,其热胀冷缩和干湿的显著变化均有所改进,打破了象牙制品因地区差异不能长期外露的缺陷。
“目前全国范围内,成熟掌握象牙劈丝技术并进而创新的仅陈海龙一人。”闸北区文化馆负责人说。记者了解到,由于材料来源和工艺难度的关系,象牙劈丝不仅需要长时间制作,还需对包括磨制、药水配置等化学处理的熟练掌握。
“这些工艺一旦‘断档’,将面临失传境地,这对文化的传承来说都是一种很大的损失。”闸北区文化馆负责人说。
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
除了象牙劈丝技艺外,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誉为“东方大力士”的闸北区的查瑞龙,所创造的民间练习举重的器械———石担石锁所引发的一系列高难度动作,目前也因缺少练习者而陷入失传的尴尬境地。
记者昨天从闸北区文化馆获悉,包括象牙劈丝、石担石锁、地书等在内的4项技艺,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,从而有望保存这些珍贵的传统技艺。
除了拟载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的项目,包括匾刻、绒刻、石壶等十项资源也将列入闸北区级保护项目,另有多个也作为文化遗址将得到保护。此外,有着悠久历史的闸北大件运输公司的“起重号子”也正得到上海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的关注。
“申报成功后,我们将对这些工艺进行文字和实物照片的详细整理记录,让更多人能欣赏到这些珍贵的艺术品。”闸北区文化馆负责人说。